Friday, December 25, 2015

人生的意义

“两手空空地来,最后连手都带不走。”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圣严法师开示:

Saturday, March 14, 2015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在四众佛子共勉语,圣严法师说过:“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Thursday, January 1, 2015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 《普贤菩萨警众偈》--

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生命中最踏实的力量

有人问证严上人:“什么才是生命中最踏实的力量?”

上人答道:
“一个人钱再多,总带不去;才华再高,也不能保障他一生的稳定。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那么虚幻,飘浮不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踏实的安定力量呢?这就必须要到生命的终极关怀去寻找。只有在这里,当一个人有了生命的终极关怀,不管什么环境下,遇到什么困难,总会循着一定的宗旨和方向安然前行。”



也有人问证严上人:“ 何谓幸福?人们要如何达到幸福?”
上人答道:
“真正的幸福是无所求的付出,因为无求,所以没有心灵负担。有所求的付出无法幸福,一旦付出多少,就想要得到多少,若达不到,心就会很辛苦,所以不幸福。

唯有付出不求回报,只要能帮助别人,看到受助者露出笑容,就很开心;看到苦难人能得到喘息的机会,或是能再站起来,都是助人者最为开心之事。由衷地开心欢喜,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Saturday, May 17, 2014

圣严法师:学佛修行必知的三大基础

全文源自:http://fo.ifeng.com/banruojiangtang/detail_2014_05/05/36160691_0.shtml

圣严法师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学佛修行的基础。
(1)戒:从消极面说,戒是“止一切恶”。诸恶不作,恶业恶因便不增加。从凡夫阶段做起,到了大小乘圣者的阶段,自然不再造作任何恶因。从积极面说,戒是进而“修一切善”,诸善奉行,不思回馈,但求“利益众生”。小乘的声闻及缘觉(一名独觉),已能做到消极的止一切恶,若能积极的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便是大乘菩萨的层次了。
(2)定:大乘菩萨的定,是心念不受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所动,即谓之定。“外境”经常会为众生(人)带来诱惑、打击、刺激、情绪失控等种种烦恼,心随外境变化而生起忧、欣、悲、喜、贪嗔、怨怒、嫉妒等的感受和反应。受到环境牵动,便是乱心不是定心。故要用种种禅修方法,帮助自己稳定内心,使之不受外境的干扰。
内在的“心境”,是指对于自己过去的回忆以及目前心里浮现出来的种种妄想和杂念。比如有人正在此地打坐用功,突然想到公司里有事未解决,怕公司的职员处理得不好,犹豫着要不要起身打电话回公司查询。这究竟是属于内境还是外境呢?这件事并不存在于眼前,只是自己的心念在困扰着自己,心理的作用扰乱了心境,所以是属于内境。
也可以说,凡是回忆、推想、忧虑之类的心理活动,都是属于内在的心境。
一般人经常是处于身心分离、妄念纷飞的状态,如能做到身心统一,内心的不安及身体的负担便会消失。倘若能把内外境界统一,便会形成内也是我,外也是我,内在的心境与外在的环境合二为一,便没有“我”的感觉了。实则仍有我的存在,只因心念统一,成为一个统一了的我的存在。此时已不以个人的身心为我,而是以全宇宙为我了。
如果仅是方法用得顺利,正念相继,并不等于念念统一。例如在数息时,数得很顺,别无杂念,至少尚有三个念头,在不断地交互进行:我在数呼吸,呼吸,数目。因此,正在做数息的工夫,并不就是念念统一。
念念统一是只有止于一个念头,不断地进行下去,如在数息中,数到只有"我",或只有"呼吸"的一念,这才是前念与后念,念念统一了。
内心与外境的统一、身与心的统一,都是属于刚刚要入定前之浅定,两者的层次大致是相等的。前念与后念的念念统一,则是深定。念念统一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至少希望做到身心统一和内外统一,便能够摒除妄念纷飞,收摄散乱的心,不为环境所牵,不被情绪所动,就能享受到稳定的自我,是多么的可贵了。
禅宗的定,则别有胜义,那是“即定即慧”。定的本身就是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从定生慧。禅宗的大师们,静态动态,皆不离定;因为人的身、口、意三业的彼此关系,如鼎三脚,缺一不可。三业一贯相应即是定;虽在定中,依旧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智慧的功能。唯有如此,才可能达到真正的禅宗的定境。
(3)慧:我们都知道,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圆满者。智慧便是为断除烦恼,慈悲则是广度众生。一个凡夫,做了善业如未得回馈,心中便会生起烦恼,这便是未有真正的慈悲,也没有无漏的智慧。倘若你能做了善事,未思善报,甚至有人对你恩将仇报,你也不起烦恼,那你已和“无我”的智慧相应。
具有无我的智慧,才会有平等的慈悲,才能真正的断除烦恼,才能真正的广度众生。有很多人认为佛教徒讲的慈悲,就是一味地受辱退让,无原则的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施舍他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也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见解。佛教徒应当要识己识人识进退,便是智慧,也是慈悲;没有智慧做指导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一个从事各项工作的佛教徒,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借由正业正命,赚取正当的利润,而得以造福人群,或借由正修正语,而得以利益社会者,便应该当仁不让。那才是菩萨道的实践者,所以佛教徒是积极进取的!就智慧而言,小乘行者只做到断除自己的烦恼,尚做不到有教无类地广度众生。大乘菩萨则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时时都要做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人。

Monday, May 12, 2014

佛教与中文词语

最近读到一篇有意思的新闻,

“世界”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即宇宙。

之后延伸阅读发现很多词都是和佛教息息相关,选了一些分享:
(蓝色字体取自原文,http://foxue.baike.com/article-158.html)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方便”、“演说”,《法华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烦恼”,《楞严经》云: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胜利”,《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该篇文章总结的原文如下: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Monday, May 27, 2013

献给一切有佛缘之人

很喜欢这个短片,里面其中几个有意思的说法:
**因果是自然规律,和信与不信完全没有关系,譬如说不相信火能烧伤手的人,难道就不会被火烧伤吗?

**每一种幸福都是建在心灵的满足感上。得到心灵满足感的方法有两个:
一直不断累积用来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 或    减低自己的欲望。
不断尝试累积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是种苦,
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用有限的东西来满足无限的东西。

详细内容请看:

Sunday, February 10, 2013

历事炼心:诽谤赞赏于我何关?

净空法师提示到: 历事炼心,不管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永远活在感恩的世界,学佛是在生活中学。

Saturday, December 8, 2012

千手世界


不曾为艰辛而停留
不曾为命运而低头




因为善让生命美丽, 因为爱让生命延续
因为慈悲让生命宽阔, 因为感恩让生命欢喜

Thursday, November 1, 2012

推荐佛经 #1 : 《大佛顶首楞严经》

我妈妈在我暑假时读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佛经《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她对佛教充满了好奇,从原本对慈济的好奇开始。只可惜我懂的东西不多。很感恩海涛法师等等大德把《佛说阿弥陀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世音普门品》化作youtube动画,让我有机会介绍给妈妈看。 

还记得我第一部读到的佛经是《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学好朋友坤湖介绍的。经中的很多文字让我觉得很有道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接着我继续读了《心经》和《无量义经》(慈济的Lydia师姑赠送)。后来下载了“随身佛经”和“佛教经典”这两个app后,我更是有机会很方便随时随地读《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佛顶首楞严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 

我很幸运,在7月放假时有机会参加郑水吉居士的《楞严经与心灵成长》讲座会。 

我觉得《大佛顶首楞严经》是目前我读过讲解很详细很详细的佛经,涵盖很多不同的领域,《楞严经》也和其他佛经息息相关。读了《楞严经》,更让我更明白《心经》和《金刚经》。我非常推荐大家读《大佛顶首楞严经》,祖师大德们说得很对,《楞严经》就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楞严经》里的解释也很符合现代科学。最重要,楞严经是正法的代表。我觉得《楞严经》很像佛教的百科全书。

《楞严经》上有提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大佛顶首楞严经》全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82.htm


郑水吉老师的图解将《楞严经》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细分,可以帮助方便阅读。


楞严经 (大纲 )
悟门: 
佛说本经之因缘
第一次徵心:佛破妄识无处
佛说迷悟两种根本
第二次徵心:佛斥妄识非心
佛推妄识无体
十番显见
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
正破和合俱非
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圆彰七大即性周遍
阿难明心生信
五种深疑细惑

修门:
二种先决
疑根断灭
结之本元
何处得解
如来偈颂
六解一亡
纾解伦次
诸圣略说圆通
观音广陈圆通
文殊偈对
四清净明诲
助以咒力
略示场中定慧
重说道场
重说神咒,咒之功德,会众顾护

证门:
所依真如为诸法源
十二类生
三种渐次,菩萨之阶次
文殊请问经名

助定门
众生深沉轮替的因缘
十习业因
地狱六交报
诸仙趣
诸天趣
阿修罗
邪与正的辨识
五十重阴魔
消除五阴妄想的法要



《大佛顶首楞严经》全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82.htm


郑水吉居士的图解: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77557270_2_1.html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40.htm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
http://bookgb.bfnn.org/books/0266.htm

《佛说四十二章经》原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57.htm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86.htm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72.htm

《地藏菩萨本愿经 》原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16.htm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原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53.htm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原文: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22.htm

Wednesday, May 16, 2012

《找回自己》

因朋友在facebook的一个quote, 我延伸阅读了圣严法师写的《找回自己》。一本很有意思的书,available from: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1263


在英国留学,我一个人有时候难免会感到寂寞。圣严法师在书中说的话,让我释怀不少。
圣严法师说:
"以我个人来说,虽然现在我是身无长物、孤单一人,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很空虚,但是当我心中念佛时,佛就和我在一起;当我心中念菩萨时,菩萨就在我面前。同样地,当我心中想到众生时,众生就跟我在一起;当我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时,当下我就如同在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此一来,当然就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我在生活中起心动念很多时候都在造业,内心不时有很多错误的坏念头。
圣严法师在书中说:
“当好念头出现的时候要多多培养它,多多发展它;坏念头出现的时候则要避免它,不要再想它,最好就是不要管它,不要继续朝同一个坏念头想,要用一个好念头来代替它。譬如,当想杀人的坏念头出现时,就应该立刻放下来,反过来想着要救人,救世界的人,并且不断强化这种善的、好的念头。”


在这考试期间,读到圣严法师的话,让我内心平定不少。
圣严法师在书中说:
“ 积极的确是很好,可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如果太在乎目标的达成,往往会忽略自己所处的环境因缘,忽略周遭别人的感受。所以,除了积极的追求之外,还要常保平常心。能够得到固然非常好,即使不能得到,那是因缘不具足,不必那么难过。所以进取心、积极心要有,但是得失心最好少一些,一切「尽其在我」就可以了。这样子,生活才会过得比较愉快,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积极,而让他人受到伤害。

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耕耘之前,做好更多的准备。详细考虑之后,耕耘的结果,才容易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在考虑清楚之后,动手去做,如果达不成目标,也不需要难过,这才真的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20多岁的我有时也会自问自己到底在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圣严法师在书中说: 
“当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目的,欠缺意义,生活便会显得十分空虚,甚至像行尸走肉一般。我曾经说过,人生的目的是来受报、还愿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则是在于奉献,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长福慧。如果真有这样的体会和这样的实践,你的生活或生命,一定不会是空虚无奈的了。”


我也曾想过什么才算是成功。大事业、大名望?地位高、财产多?
圣严法师在书中说:
“孔子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成功的准则。
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好象很难、很遥远。其实,「立德」只要不愧对自己的良心,遵守道德的行为,那就是「立德」成功;「立功」就是我们要帮助他人,如果所作所为都能够利益他人,也就是「立功」成功;「立言」就是在观念上或语言上,能够安慰鼓励别人,甚至影响他人改过迁善,那我们就是「立言」成功。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人人都可以「立德、立功、立言」,人人都可以是一个成功的人。 甚至,一个人只要真正能做到心安理得,那也是一种成功。 

如果一个人活了一辈子,临命终时觉得自己白活了,或是死不瞑目,即使他活着的时候多么功成名就,那都称不上真正的成功。只要觉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来、没有白过,那他这一生也就是成功了。不要说一辈子,只要一天没有空过,就有一天的功德、一天的成功;即使是一小时,也有一小时的功德、一小时的成功。”

Tuesday, April 17, 2012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在宣稱:我比你更有智慧
而是在低聲說:我有太多無明煩惱要去除
所以我選擇學佛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在顯示我過去世累積了什麼福德
而是看到我往昔所造惡業多麼深重
所以祈求佛菩薩慈光加被、誓願忏除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因為我要逃避人世、追求虛無
而是深知日常生活處處是道場
活在當下就是在修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的生命並非從此不再遭遇挫折
但是有了佛法相伴
挫折一一轉化成助我成長的因緣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恩
單單想到今生有緣生而為人、具備修行的能力
又有機會遇善知識、得以聽聞佛法
就深心感動因緣不可思議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知道菩提道上盡管七倒八起
成就佛道卻是我生生世世的功課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並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好或壞
而是我了解到眾生的平等無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並不是因為我若是沒有追隨佛法將有罪
而是佛陀所宣說的方法讓我知道怎麼做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並不是因為無法承擔自己的生命
而是我明白這是緣於過多的期盼與恐懼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並不是因為跟著大家趕流行
而是因為我了解到生命的價值在於慈悲
慈悲是無分毫傷害的心一種利他的心

你可以回答任何的一個理由也可以不回答
但我們不需要認為自己不好也不需要炫耀
只是一種平等的心就可以

Saturday, January 14, 2012

证严上人: 为佛教,为众生





14日去了曼彻斯特慈济的岁末祝福。看了证严上人的video,看了关于去年一年慈济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内心再次得到法水的滋润,我再度法喜充满。

上人说:“我什么都沒有,只有命一条,
我信我自己无私,我相信人人有爱心”



听到后,我内心觉得感动。在这个五浊的末法时代,很幸运有证严上人和慈济这股清流来净化人心。当我看到video有说到证严上人近来有些身体不适,我一想到世界可能以后会失去上人,想着不知觉眼睛就湿了。真的,上人在我心中是一个很难被取代的典范。
为佛教,为众生。

Friday, December 30, 2011

圣严法师开示:如何对治懒惰



人做事要从近处着手,远处着眼。 真正心怀大志的人,在还没有得志之前,他一定还是很实在地生活和工作。 其实工作应该是要用「赶的」,不能用「等的」。 我们应该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今天要做的事今天就要完成,因为明天能不能活着还不知道,能够赶出来就要尽快把它赶出来。 只要能了解「生命无常、人身可贵」,就能克服喜欢拖延或懒惰的心态。因为生命是无常的,人随时都可能死。但是我们人身是可贵的,失去了这个身体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用我们的身体来完成工作了。所以,在我们还没有失去人的生命之前,就要好好地运用这个无价的生命,来做无限的贡献。 人身是可贵的,人的生命是很难得的,并且非常短暂,我们要好好地珍惜、运用它,才不枉费这个宝贵的生命。

Thursday, December 8, 2011

星云大师演讲:学习放下

`

“人生就像一个皮箱,有用的时候,要把它提起;不用的时候,你要把它放下。应该提起的时候,你不提起,不积极不勇敢,就没有生命力。应该放下的时候,你不放下,拖着一个沉重的行李,皮箱在身上,你会自在吗?” -星云大师-


佛光山网站:http://www.fgs.org.tw/

Wednesday, December 7, 2011

圣严法师留下的最后偈语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留下的最后偈语,值得我们深思。

  “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延伸阅读: 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syfsyuanji/

法鼓山网站:http://www.ddm.org.tw/

Tuesday, December 6, 2011

blog的缘起

"在一个扶起倒地老人可能要付出十几万赔偿的时代,一个佛教僧人,在一群冷漠的目光中,从容平和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他拉起的,不仅是一个死去老人的手,而是挽起了正在滑落的道德与良知。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请永远不要失去对善良和真诚的信心。要坚信善的力量。其实,这就是人类最终极的信仰,也是道德重建的基础和核心..."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23570

我也想用我有限的生命,为善的力量出一分力。
我希望我可以用这个blog来分享我学习佛法的路上所读到或看到的东西。期许自己可以为弘扬佛法出一分力,让有缘人有了想学佛法的心。